Skip to content

跨性别相关社会支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2016 年,潘柏林教授在北医三院创建起国内首支跨性别序列医疗团队,整合了心理咨询科、内分泌科、生殖医学、耳鼻喉科、普通外科、整形外科等专业领域的医疗资源,建立系统化诊疗模式。

  • 2017 年,开设易性症综合门诊[1],为跨性别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基础关怀、家庭宣教、心理疏导、激素替代、性别重置手术、气质塑造等综合性序列诊疗服务。

  • 2018 年,举办首届中国性别肯定医疗论坛,论坛致力于建立国内性别医学的资源衔接,探讨国内该领域的医学问题,共同探讨性别医疗的临床方案、服务标准、科研方向、指南共识、行政流程等热点问题,推动我国性别医学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2024 年,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性别医学团队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性别肯定医疗论坛于北京大学医学部顺利举行[2]

  • 2020 年,成立国内首个专注跨性别群体的专项公益基金“栢林基金”[3],旨在促进国内跨性别医疗服务的发展,为我国跨性别群体提供社群支持。栢林基金的成立,是目前对我国跨性别社群最重要的支持之一,也是跨性别社群赋能和提升跨性别者公众可见度和理解度的重要支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2020 年,开设跨性别序列治疗门诊,组建了国内首个能提供涵盖从精神心理、内分泌、性别重置、嗓音治疗、家庭支持及社会适应等全方位服务的易性症多学科诊疗团队。

  • 2021 年,首次组织召开跨性别多学科会诊[4],关注跨性别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不同维度的多元需求,为跨性别者提供有针对性、全方位的医疗照护,从而缓解性别焦虑,帮助跨性别者更好地生活。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 2021 年,开设国内首个跨性别儿童与青少年多学科门诊[5],旨在通过多学科专家的专业评估、诊断及干预,减少跨性别儿童青少年人群的负面情绪、改善家庭关系以及找到自我价值的认同,成为连接跨性别未成年人、家长、医生以及社会各界的一个桥梁,从而帮助到更多中国跨性别儿童青少年人群。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2024 年,开设跨性别序列医疗门诊[6],为跨性别者提供从诊断、心理干预、内分泌治疗、手术治疗等全方位、个体化医疗服务,规范跨性别医疗流程,提高跨性别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便捷性。

中国妇女报

  • 2017 年,刊发《跨性别应是平等存在的正常性别——我国首例跨性别就业歧视案评析》[7],通过分析我国首例跨性别就业歧视案,指出了当前我国法律体系对性别认同与性别表达保护以及社会认知存在明显滞后,强调性别多元平等是基本人权,跨性别者应当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和社会尊重,呼吁我国司法机关完善立法、推动进步,构建更包容的社会环境。

  • 2018 年,刊发《跨性别群体诸多权益应得到广泛关注》[8],揭示了跨性别群体在国内面临的系统性障碍,例如手术后学历信息难以修改、教材存在对跨性别群体的污名化,以及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遭歧视等问题,说明了当前我国涉及跨性别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滞后性以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偏见和歧视,强调我国相关法律和政策应不断完善,改善跨性别者的处境。

法制日报

  • 2020 年,刊发《跨性别人群生存困境调查:多数人有遭受校园暴力经历》[9],通过说明跨性别群体在校园、医疗、就业及家庭中的多重困境,例如遭受校园暴力比例高、接受医疗门槛高,以及身份证件修改难等问题,揭示了当前环境下社会认知的滞后性与制度的不完善,并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法律以保护跨性别群体的相关权益。

湖南红网

  • 2021 年,发布《跨性别群体的伤痛需要社会合力抚平》[10],指出我国在逐步开展跨性别医疗的同时,仍存在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且跨性别群体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在社会上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歧视,呼吁全社会关注跨性别群体的生存现状并给予理解、尊重与包容。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 年,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限制类技术目录和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22 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22〕6 号)[11],其中最新修订的《G05 性别重置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与旧版相比主要作出了如下进步:

  • 在诊断证明方面,进一步规范医师资质,将“易性病”表述调整为不含疾病表述的“易性症”,同时增加了对“性别焦虑 / 性别不一致”诊断同等效力的认可,进一步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ICD-11)等国际规范的相关要求。

  • 取消对本人要求手术的书面报告的公证要求,仅需本人签字即可,从而减少了手术的前置成本与流程。

  • 手术年龄门槛从 20 岁降低至 18 岁,并额外强调手术对象应满足“有能力完成性别重置序列治疗”的条件。

  • 诊疗证明的出具不再以完成“外生殖器重建手术”为前提,而仅需完成“生殖器及性腺切除手术”后即可出具,从而为个体变更相关身份证件提供进一步的便利。


  1. 北医三院易性症序列医疗团队成立 ↩︎

  2. 学术论坛|第五届中国性别肯定医疗论坛回顾 ↩︎

  3. 你好,跨性别朋友|栢林专项基金设立 ↩︎

  4. 关注跨性别者多元需求——九院整复外科首次组织召开跨性别 MDT 会诊 ↩︎

  5. 复旦儿科开设国内首个跨性别儿童与青少年多学科门诊 ↩︎

  6. 一位妇科医生开了跨性别医疗门诊 ↩︎

  7. 跨性别应是平等存在的正常性别——我国首例跨性别就业歧视案评析 ↩︎

  8. 跨性别群体诸多权益应得到广泛关注 ↩︎

  9. 跨性别人群生存困境调查:多数人有遭受校园暴力经历 ↩︎

  10. 跨性别群体的伤痛需要社会合力抚平 ↩︎

  11.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限制类技术目录和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22 年版)的通知 ↩︎

本站内容基于 CC BY 4.0 许可发布